河南大学开封校区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,引领绿色校园新风尚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成功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,为我国绿色校园建设树立了典范。
河南大学开封校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,占地面积约1500亩。自2018年开始,该校便着手实施“碳中和”校园建设,经过近三年的努力,于2021年正式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。
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建设,旨在通过节能减排、绿色能源、生态建设等措施,实现校园内碳排放的“零排放”。在建设过程中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一、绿色能源应用。校区内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,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,为校园提供电力。同时,还引入了地源热泵技术,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,降低能源消耗。
二、节能减排。校区内公共区域采用LED照明,降低了照明能耗。此外,还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办公设备,减少能源浪费。
三、生态建设。校区内绿化覆盖率高达40%,种植了多种树木和花草,形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环境。同时,还建设了人工湿地,有效净化了校园内的雨水,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。
四、绿色交通。校区内鼓励师生使用自行车、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,减少汽车尾气排放。此外,还设置了共享单车停放点,方便师生出行。
五、环保教育。校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活动,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。例如,举办环保知识讲座、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,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。
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建成,不仅为中原地区树立了绿色校园建设的标杆,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以下是该园区建设带来的几点积极影响:
1. 提高校园环境质量。通过绿色能源、节能减排等措施,有效降低了校园内的污染物排放,改善了校园环境质量。
2. 节约能源成本。绿色校园建设降低了校园能源消耗,节约了能源成本,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3. 培养环保人才。通过环保教育,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,培养了一批具有环保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。
4. 推动社会绿色转型。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成功建设,为我国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,有助于推动社会绿色转型。
总之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建成,标志着我国绿色校园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将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行列,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
- • 西区智慧体育公园盛大开放,AI健身指导助力全民健康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”公约写入村规,集体婚礼登上央视《焦点访谈》:传承文明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兰考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再突破:首宗商业地块拍出2.3亿,农村土地价值重估
- • 杞县大蒜种植系统: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传承千年农耕智慧
- • 杞县蒜皮微雕艺术馆开馆,0.1毫米薄蒜皮刻出《千里江山图》展现匠心独运
- • DNA技术助力考古:开封古墓群鉴定赵普直系后裔,浙江分支现存
- • 北宋蜜饯雕花技艺重现汴京,3D打印复刻故宫文物糕点: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
- • 兰考氢能产业园正式投产,年制氢量突破万辆公交需求大关
- • “小小包公”法治夏令营开营,AI模拟断案助力青少年思辨力培养
- • 祥符区贫困生营养餐计划:每日3元补贴温暖1.2万学子心田
- • 祥符区朱仙镇豆干启用区块链溯源,扫码即可查看晾晒场实时直播
- • 开封农业大数据中心正式投用,实时监测百万亩农田墒情虫情
- • 古吹台雅集重启,琴棋书画体验套餐引燃国风爱好者热情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”公约写入村规,集体婚礼登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展现文明新风
- • 开封港通航能力显著提升,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,助力区域经济发展
- • 开封数据交易牌照获批,政务数据开放特许经营招标引科技巨头竞逐
- • 祥符区朱仙镇年画展惊艳巴黎:东方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彩对话
- • 通许红薯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,农民诗人方言朗诵《红薯大地》传递乡土情怀
- • “扶贫番茄小镇”智慧大棚投用,AI种植技术助产量翻番,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开封试点“零碳农场”,碳汇交易助农增收千万元
- • 兰考县泡桐经济链升级,助力超5万脱贫户年均增收破万元
- • 中秋拜月大典荣登国家级民俗保护示范项目,传承千年民俗文化
- • 尉氏纺织产业园:河南棉纺业的重要支柱,年产量占全省1/5
- • 通许农田智慧升级:土壤传感器助力精准灌溉,智能预警短信守护丰收
- • 清平街民族美食街优先招租脱贫户,减免租金助力200家庭脱贫致富
- • 祥符区AI年画师上岗,秒生成定制年画,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
- • 智慧停车系统上线,景区周边新增2000个车位,有效缓解拥堵难题
- • 通许红薯种植区块链溯源系统正式上线,扫码即可查询生长周期及碳排放数据
- • 开封与郑州携手共建国家物流枢纽,豫东物流大通道迎来新篇章
- • 开封市创新“签约即发证”模式,一天内为15家新落地企业提供开工证件
- • 杞县建设星空观测基地,农村学生用专业望远镜探索宇宙奥秘
- • 杞县大蒜期货交割库启用,蒜农可提前锁定价格规避市场风险
- • 民族乐器制作专业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,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
- • 清平街民族美食街助力脱贫,减免租金惠及200家庭
- • 龙亭湖生态清淤工程圆满完工,波光粼粼再现“汴京八景”之韵
- • 《王安石变法开封实施档案》荣登《世界记忆名录》:千年变革的历史见证
- • 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助力留守老人月均增收1500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开封市试点“以竹代塑”:外卖餐具全面升级,兰考泡桐纤维制品引领绿色潮流
- • 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100%覆盖,关爱留守儿童暖人心
- • 杞县大蒜扶贫保险全覆盖,价格暴跌政府补差价,助力农民增收
- • 《乌台诗案》沉浸式剧本杀开封府实景场次预约爆满,苏轼文化体验新潮流
- • 开封首支文旅产业基金成立,规模达50亿元,助力古城焕发新活力
- • 通许红薯定情,青年情侣共植红薯田见证爱情信物新潮流
- • 新出土文献引发热议:蔡京书法成就能否与政治污点分离?
- • 开封招商GPT大模型上线,助力全球产业链企业精准对接
- • 尉氏“辣味婚书”走红网络,辣度指数成婚姻热情象征,公证处备案见证爱情
- • 兰考泡桐木交响乐团欧洲巡演:古琴与管弦乐的《丝路新韵》之旅
- • “开封招商大脑”上线:AI助力精准匹配全球5万家企业投资意向
- • 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园盛大开园,零租金+技术包支持助力青年农业创新
- • 穿越时空的对话:XR技术复原“杯酒释兵权”,观众化身石守信与太祖对谈
- • 尉氏纺织产业园:河南省棉纺业的半壁江山
- • 兰考泡桐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0亿,林菌、林禽模式引领全国绿色发展新潮流
- • 杞县大蒜主题劳动课开讲,学生体验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流程实践
- • 祥符区数字家谱:扫码进祠堂,追溯家族600年迁移轨迹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”公约写入村规,集体婚礼登上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彰显文明新风
- • 开封首届“乡村戏剧节”盛大开幕,村民自导自演讲述脱贫故事
- • 零碳产业园绿电成本降40%,30家新能源企业集体入驻,绿色转型新篇章开启
- • 苏轼美食IP商业化:东坡肉预制菜年销10亿元,传统美食焕发新活力
- • 中关村开封数字谷盛大开园,30家科创企业签约入驻,共筑中原创新高地
- • 祥符区朱仙镇年画文创园盛大开园,非遗IP衍生品年销售额突破5亿
- • 网友联名建议取消秦桧跪像,开封岳庙表态“历史不容篡改”: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辩论
- • 民族乐器产业园年产古筝突破50万台,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%,彰显中国制造实力
- • 尉氏县易地搬迁户楼下就业:扶贫社区建服装加工厂助力脱贫致富
- • 杞县大蒜深加工产品成功获FDA认证,强势打入美国餐饮供应链
- • 2024年清明假期文旅市场强劲复苏,综合收入达12.6亿元,同比2019年翻番
- • 兰考乐器村:年产古筝30万把,农民工匠闪耀纽约时代广场
- • 杏花营西瓜节盛况空前,农旅融合助力民宿经济蓬勃发展
- • 野生天鹅首次集群栖息开封西湖,摄影爱好者日夜蹲守捕捉珍贵瞬间
- • 刘青霞故居焕新姿,民国风情剧本杀带你穿越百年,解锁历史谜题
- • 通许县图书馆创新“元宇宙借阅”,学生化身虚拟角色畅游故宫藏书阁,开启知识探索之旅
- • 杞县大蒜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,产值增长40%,出口覆盖30国
- • 通许辣椒酱厂开辟扶贫新路径,专招困难户提供月薪4500元包吃住
- • 杞县大蒜惊艳RCEP峰会国宴,黑蒜冰淇淋引发外交官热议
- • 古城改造项目助力脱贫攻坚,优先雇佣脱贫劳动力,累计发放工资超亿元
- • 兰考县“四好农村路”全域升级,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%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通许酸辣粉产业基地落成,日产能50万包,助力红薯种植5万亩
- • 通许酸辣粉: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,占据全国70%市场份额的“粉界霸主”
- • 开封黄河农耕博物馆开馆,AR技术复原宋代农事场景,再现千年农耕文明
- • 通许酸辣粉美食街华丽升级,辣度挑战赛来袭,赢取免费游礼包等你来战!
- • 通许农耕博物馆开馆,300件老物件见证红薯种植百年史
- • 杞县大蒜期货+保险试点项目启动,为3000户脱贫户收益保驾护航
- • 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圆满完工,沿岸10万居民告别污水困扰
- • 祥符区“数字汴绣”NFT登陆苏富比,虚拟藏品拍出千万天价,开启艺术收藏新纪元
- • 尉氏县“田秀才”崭露头角,50名农民获评高级农艺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