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助力留守老人月均增收1500元,助力乡村振兴

开封新闻网 阅读:3 2025-07-27 09:13:47 评论:0

近年来,我国农村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,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,其中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,在多个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就业问题,还帮助他们实现了月均增收1500元的目标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“扶贫车间”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小型加工厂,主要从事服装、鞋帽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。这些车间一般靠近农村居民点,方便留守老人就近就业。而“庭院经济”则是指利用农村家庭的庭院空间,发展种植、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,增加家庭收入。

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的推广,首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就业问题。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农村留守老人成为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由于年龄、身体等原因,留守老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。而“扶贫车间”的设立,为留守老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让他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,也能增加收入。

据统计,参与“扶贫车间”的留守老人月均增收可达1500元。这一收入水平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,无疑是一个可观的数字。它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,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和尊严。

同时,“庭院经济”的发展也为留守老人提供了增收的途径。在农村庭院中,留守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,种植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等,或者养殖家禽、家畜等。这些农产品不仅可以自给自足,还可以通过市场销售,增加家庭收入。

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的成功推广,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。政府部门在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,为留守老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同时,各地还积极开展培训,提高留守老人的技能水平,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。

当然,在推广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的过程中,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比如,部分留守老人文化程度较低,缺乏专业技能;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,制约了庭院经济的发展。针对这些问题,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,完善农村基础设施,提高留守老人的技能水平,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。

总之,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在助力留守老人增收、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未来,我们期待这一模式能够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,为农村留守老人带来更多的福祉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。

开封要闻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开封新闻网是综合性新闻平台,提供开封政策解读、民生服务及文化动态